top of page

𓅤 摩鹿加群島祖靈木像 𓆼
𓆆Maluku Ancestral Figures𓆆
𓇎 香料之島的阿當夏娃 𓇎

𓆽 | | | | | |
摩鹿加群島屬印尼領土,泛指蘇拉威西島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的數千個群島。大部分島嶼為氣候濕潤的山地,其中部分島嶼有活火山。島上雨林被茂盛的植被所圍繞,土壤肥沃且氣候溫和。為丁香、豆寇、西米及水稻等香料及農作物的原產地。所以摩鹿加群島也有「香料群島」之稱。

𓆾 | | | | | |
由於15世紀東羅馬帝國陷落,東西方的陸路中樞落入鄂圖曼帝國控制,歐洲列強需另辟海路直達遠東的商品產地,這些本來寂寂無名的小島嶼,卻搖身一變成了大航海時代的群雄競逐的戰場。當時一船的香料,便足夠支付整支遠航艦隊的開銷。誰控制着摩鹿加群島,便等如成為了海上霸主。葡萄牙和荷蘭這些海上強權,均先後取得群島的控制權。

𓆿| | ||| ||| ||| | ||| | | | ||| ||| ||| | |||
摩鹿加群島原居民大部分是身為土著的美拉尼西亞人,但其人數曾在早期的殖民統治下急劇減少。到了荷屬東印度時期,大量馬來人開始從北面逐漸移入此地。香料群島的原生文化受到嚴重衝擊。

𓇀 | || | || | || | || | || | ||
可幸的是,當時的香料生產與貿易都集中在北面的島嶼。較南的島嶼直至近代的二十世紀初,仍然保持原有的文化及習俗。

𓆂摩鹿加文化與其他南島語系文化,有著不少共通之處。漁獵為生、祖先崇拜、泛靈信仰,也有獵頭等傳統習俗。其他傳統觀念和圖騰均與印尼各地原住民族有共通之處,如對船的崇拜、建築方式及蠟染工藝等。

 

𓉳𓊃𓊃𓊃𓊃𓊃𓊃 … 𓊃𓊃𓊃𓊃𓊃𓊃
𓈈摩鹿加原住民的跟其他南島語系鄰居一樣,都是非常傑出的藝術家。他們善於木工、金工、牙骨珠貝雕刻及染織等工藝。

𓈈他們的信仰主要圍繞一位名為Luli的女神及各宗族各自的男女祖先神靈。Luli女神以一種生命之源的圖騰存在,同時為豐盛富饒的象徵。Luli女神像一般都被置於祭壇或神龕的中央,女神多數被雕刻在一個高台之頂端。擺出一個雙臂呈U形向上的姿勢。姿勢有連接天上造物者之意。

𓈈兩性的平衡是摩鹿加文化藝術的一個永恆課題,除主神Luli女神外,族人亦經常製作並供奉各式造型的男女祖靈神像。女神在摩鹿加文化中,乃作為賦生者、母親及照顧者的象徵。而男性神明則為戰士、死亡及毀滅的象徵。

𓈈有見及此,男女祖靈神像通常都以一對的形式存在,代表男女、陰陽及生滅之間的平衡。在早期到達部落的西方傳教士眼中,這些一對對的。雕像便是如「阿當」和「夏娃」般的存在。

𓈈摩鹿加祖靈木雕多數利用島上的獨有硬木,如脈柿木等製作。祖靈像多以雙手交叉及抱膝坐姿呈現,部分造像會雙手抱持器皿或貢物。男女造型上有明顯不同,有的直接從性徵上表達,也有從髮型或配飾上區分。祖靈像雕刻風格深邃內歛,帶有強烈的光影感,在狙獷的線條下亦見細節,如細緻的手指、腳指及五官。

𓈈𓈈𓉱𓈈𓈈𓈈𓈈𓈈𓉱𓈈𓈈𓈈𓈈𓈈𓉱𓈈𓈈
𓈈摩鹿加原住民都視一個名為撲卡節(Porka)的節日為最重要的節慶。撲卡節在遠古時,只在族人經歷重大的災難如天災及戰亂後召開。除了一般的美酒佳餚和歌舞歡慶外,撲卡節的重點活動亦包括獵頭及性解禁。前者有團結族人對抗外敵及獵取敵人靈魂祭天之意,而後者則是一種原始社會增補人口之方法。以避免部落在災難之後分崩離析。

𓈈在撲卡節舉行之際,村落外會樹立一支人型旗幟,表示節日正在進行,禁止外來人士進村。村內會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及派對狂歡。但在外來文化,尤其西方傳教士進入後,撲卡節就被視為野蠻風俗而被禁止。摩鹿加的文化亦隨時代的變遷,而逐漸成為只出現在博物館中的原始部落文化。

𓊃𓊃𓊃𓊃𓊃𓊃 … 𓊃𓊃𓊃𓊃𓊃𓊃

 

𓅤 摩鹿加群島祖靈木像 𓆼 𓆆Maluku Ancestral Figures𓆆 𓇎 香料之島的阿當夏娃 𓇎

HK$0.00Price
    bottom of page